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大脑开始萎缩,不是看忘不忘事!医生告诫:若有这2异常或已萎缩

发布时间:2025-04-09 08:36:000人关注

在医院的神经内科门诊,我每天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患者,倾听他们关于大脑健康的种种困扰。“医生,我最近老是丢三落四,是不是大脑出问题了,会不会是老年痴呆啊?” 这样忧心忡忡的询问,我早已听得太多。而其中,65 岁的王教授那次就诊经历,至今让我印象深刻。

王教授是国内某顶尖高校的知名学者,深耕物理学领域多年,在学术圈声誉颇高。他整日穿梭于校园和实验室之间,一门心思扑在科研项目上。大约一个月前,王教授开始察觉到自己有些不对劲。起初,只是偶尔忘记眼镜放在了哪里,或者想不起来早上出门有没有锁门,他当时只当是自己工作太忙,压力大导致的,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渐渐地,这种遗忘的情况愈发频繁。有一回,他在实验室准备进行一场重要的实验,竟然连关键实验步骤都记不清了,这在以往是从未有过的事,要知道,这些实验操作他早已烂熟于心。更糟糕的是,在上周学校组织的一场学术研讨会上,王教授当着众多同行和学生的面,突然大脑一片空白,讲稿上的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场面一度十分尴尬。这接二连三的状况,让向来对自己大脑充满自信的王教授慌了神,于是赶忙来到医院找我咨询。

“王教授,除了记忆力变差,您身体还有没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比如说走路感觉不稳,或者经常头晕之类的?” 我耐心地询问着。

王教授扶了扶眼镜,眉头紧锁,努力回忆着:“嗯…… 让我想想。最近这段时间,我走路的时候总感觉脚下像踩在棉花上,深一脚浅一脚的,不太稳当,就跟喝了酒似的。而且啊,经常会觉得头晕目眩,看东西也模模糊糊的。前几天在学校楼梯上,我差点就摔倒了,幸亏旁边有个学生扶了我一把,不然可就麻烦大了。还有一回在实验室,我走着走着突然头晕,不小心碰到了实验台,把上面的仪器都差点碰倒了。”

听到王教授描述的这些症状,我心里 “咯噔” 一下,立刻警觉起来。在大众的认知里,往往一提到大脑萎缩,就觉得只是记忆力减退、爱忘事。但实际上,这是个极大的误区。真正的大脑萎缩,常常伴随着两个极为关键且容易被忽视的异常信号,那就是步态不稳和头晕目眩。这两个症状,可比单纯的记忆力下降要重要得多,一旦出现,更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王教授的这些症状,让我不禁联想到前不久在《神经科学前沿》杂志上读到的一项最新研究。那项研究指出,在大脑萎缩的早期阶段,高达 78.3% 的患者会出现步态改变以及平衡功能方面的障碍,而单纯表现为记忆力下降的比例,远低于这个数值。这充分说明,在大脑萎缩这件事上,我们不能只盯着记忆力,更要关注身体发出的其他信号。

为了进一步确诊,我给王教授安排了详细的检查,其中核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王教授的大脑皮层已经出现了轻度萎缩,尤其是颞叶和顶叶区域,萎缩情况较为明显,脑室也有不同程度的扩大。看到这个结果,我心里有些沉重,同时也想起了之前接诊的赵阿姨。赵阿姨一开始也只是觉得自己记性不如以前,丢三落四的,没当回事。直到有一天,她在小区散步时,突然身体失去平衡,重重地摔了一跤,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赶忙来医院检查。可那时,她的大脑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萎缩,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治疗起来难度大大增加。

可能很多人会好奇,大脑萎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来讲,大脑萎缩,就是我们大脑的体积在逐渐变小,脑组织也在慢慢萎缩。根据权威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发布的研究数据,正常情况下,人到中年之后,大脑就会开启缓慢萎缩的进程,平均每年萎缩约 0.2%。这其实是一个自然衰老的过程,就像机器运转时间长了,零件会慢慢磨损一样。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因素会让大脑萎缩的速度加快。比如长期处于精神高压状态,像王教授这样,常年面临科研项目的巨大压力;还有睡眠不足,很多人仗着年轻,经常熬夜,殊不知这对大脑的损伤极大;另外,长期饮酒、吸烟,这些不良习惯也如同大脑的 “慢性杀手”,会让大脑提前进入 “衰老期”。王教授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中,熬夜做研究更是家常便饭,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无疑在无形之中加速了他大脑的老化。

“医生,我这情况严重吗?还有办法治吗?我手头还有好几个国家级科研项目等着推进呢。” 王教授满脸焦急,眼神中透露出担忧与期待。

我微笑着,试图安抚他的情绪:“王教授,您先别着急。大脑萎缩虽然目前没办法完全逆转,但通过科学、适当的干预措施,是能够延缓其进展速度的。关键就在于要尽早发现问题,然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即便大脑出现了萎缩,只要干预方式得当,它依然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在我的建议下,王教授下定决心,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 “护脑行动”。

运动,成了王教授每天生活的必备项目。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运动计划,每天雷打不动地坚持运动 30 分钟以上,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像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等。之所以选择有氧运动,是因为大量研究表明,它不仅能有效增加脑部的血液供应,让大脑能 “吃饱喝足”,活力满满,还能显著改善身体的平衡能力。更神奇的是,规律的有氧运动能够刺激身体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这玩意儿就像大脑的 “维修工”,有助于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每天清晨,王教授都会穿上运动装备,沿着校园的林荫道慢跑,呼吸着新鲜空气,感受着身体逐渐热乎起来,他仿佛能感觉到大脑也在慢慢恢复活力。

调整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也是王教授努力的重点。以前,他为了赶科研进度,常常熬夜到凌晨,第二天又早早起床,长期下来,身体和大脑都疲惫不堪。现在,他深刻认识到睡眠对大脑健康的重要性。每晚,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给自己设置好睡眠提醒,然后准时上床休息,争取每晚能有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因为在睡眠期间,大脑就像开启了一场自我清洁和修复的 “秘密行动”,会自动清除代谢废物,修复受损细胞,让大脑在第二天能以最佳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刚开始,王教授还有些不适应早睡的节奏,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白天的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头晕的症状也减轻了不少。

在饮食方面,王教授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他开始主动学习营养知识,精心调整饮食结构。以前,他因为工作忙,吃饭常常随便对付,营养摄入很不均衡。现在,他的餐桌上增加了许多富含 omega - 3 脂肪酸的深海鱼,像三文鱼、鳕鱼等,这些深海鱼堪称大脑的 “营养宝库”,对大脑细胞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他还会经常吃一些坚果,比如核桃、杏仁,它们富含优质脂肪和蛋白质,同样对大脑有益。此外,王教授还养成了多吃蔬菜水果的好习惯,尤其是富含抗氧化物质的蓝莓、西兰花等,这些食物就像大脑的 “抗氧化卫士”,能够有效对抗自由基对大脑细胞的损伤。渐渐地,王教授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有活力,连思维都感觉比以前更加敏捷了。

除了运动、作息和饮食,我还建议王教授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多进行智力训练。以前,王教授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社交圈子相对较窄。现在,他开始主动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与同行们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想法,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绽放。他还经常和学生们一起探讨学术问题,从学生们充满活力的思维中汲取灵感。这些社交活动,就像给大脑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刺激着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有效预防了认知功能的下降。

另外,考虑到王教授的年龄,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指标也至关重要。因为这些代谢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就如同给大脑萎缩按下了 “加速键”。王教授开始定期去医院体检,密切监测自己的各项身体指标。在医生的指导下,他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努力将这些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时光匆匆,半年时间很快过去了。这天,王教授再次来到医院找我复查。一见到他,我就发现他整个人的状态焕然一新。他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步伐稳健有力,和之前刚来看病时判若两人。“医生,太感谢您了!现在我走路稳得很,头也不晕了,做科研的时候思路也清晰多了。最近我们团队的一个科研项目还取得了重大突破,马上就要申请专利了!” 王教授兴奋地跟我分享着他的近况,言语中满是喜悦和感激。

在日常接诊中,我见过太多像王教授这样,一开始对大脑萎缩存在误解,只关注记忆力问题,从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实际上,记忆力减退仅仅是大脑萎缩的一个表象,步态不稳和头晕目眩才是更重要、更需要我们警惕的警示信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相关推荐:
夜读 | 幸福,是“无”胜于“有” 打造未来猪场示范场 “生猪产业大脑2.0+未来猪场”助力重庆生猪产业数字化转型 湖北重回晴朗升温模式 但本周后期天气有变...... 西部4-8名争夺结果评级:勇士因祸得福,森林狼天差地别,金遇船 家中筷子可能正在伤害你的胃!筷子出现这些迹象赶紧换 《第一滴血》导演特德·科切夫去世,享寿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