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灰瓦的新居与百年核桃园相映成趣,光伏板在屋顶熠熠生辉,互助老人幸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
永昌县南坝乡何家湾村,这个曾经的省列贫困村,已经逆袭成了“省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如今正以“生态美、产业兴、治理优”为笔,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图景。
生态美 环境整治绘新颜
2014年,何家湾村被确定为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过去的何家湾村是光秃秃的戈壁石头滩,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环境脏乱差,又地处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的祁连山脚下,每逢下雨,村民们胆战心惊。
“以前村里破旧房屋多,道路坑洼,出行都不方便。现在好了,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新房子,外墙还有保温层,住着可舒坦了!”何家湾村四社村民朱兰英感慨地说道。近年来,何家湾村以“村美院净乡风好”为目标,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何家湾村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硬化了长达10.6公里的村组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同时,积极推进村庄建设规划,拆旧建新153院,拆除破旧房屋103院,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面貌焕然一新。在环境整治工作中,何家湾村创新实施“一清一保一评”机制,定期清理村内垃圾、安排专人日常保洁、开展卫生评比活动,推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开展。沿路栽植苗木6万余株,为村庄增添了勃勃生机。此外,村里还建成4处集中居住点,并为这些居住点配套了卫生户厕、清洁取暖等设施,让村民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每周打扫房前屋后,还能获得积分,用积分就能换日用品,大家的积极性可高了!环境好了,我们住着也更舒心,干活也更有干劲!”何家湾村二社村民严彬说。
产业兴 庭院经济促共富
“我家后院养了3头母牛,每头补助600元,加上屋顶光伏板一年租金1600元,日子宽裕多了!”何家湾村三社村民陈吉来笑着告诉记者。
庭院虽小,却蕴含着无穷的经济潜力。何家湾村充分利用村民庭院空间,将庭院经济作为城乡融合的产业纽带,积极推广“光伏+养殖”模式。目前,已有百余户农户在屋顶架设光伏板,总装机容量达到2200千瓦,每年可为农户增收超千元。同时,为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产业,何家湾村对一般户和脱贫户养殖母牛、母羊给予差异化补贴,这一政策激发了村民的养殖热情,带动全村新增牛羊养殖户60余户。
“何家湾村今年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支持我们的村民在自家后院养殖区养殖繁育牛羊。针对我们村的一般户,引进母牛、奶牛,每头补助500元,针对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引进母牛、奶牛,每头补助600元;饲养能繁母羊,每只补助120元。”南坝乡何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杜燕说。
按照南坝乡“生态立乡、旅游富民”的发展思路,何家湾村还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打造集林果经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同时,充分挖掘百年核桃园的文化价值,建设了烧烤露营基地、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
现如今,田园综合体中的各类苗木茁壮成长,蟠桃树、核桃树、西梅树、杏树等经济作物已开始挂果并远销各地。2024年,何家湾村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527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35万元。多元产业的发展,不仅为村民提供了180余人次的就近务工机会,还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更凝聚了人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动力。
治理优 文明新风润乡土
何家湾村的互助老人幸福院,是村里老人的温馨港湾。在这里,每天都有10余位老人前来就餐、娱乐。75岁的何家湾村一社村民王宏告诉记者:“这儿饭菜热乎,一顿饭才两块五,比一个人在家做饭强多了!”互助老人幸福院不仅解决了村里老人的就餐难题,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娱乐的场所,让老人们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除了互助老人幸福院,巾帼家美超市、红白理事会等也在悄然改变着何家湾村的风貌。“我们家的洗衣液和食用油好多都是在巾帼家美超市用奖励积分换的,一年下来也省了好多钱。”何家湾村四社村民朱兰英告诉记者。巾帼家美超市用小小的积分,“兑”出了乡村新风貌,也让村民更加积极地投身于何家湾村的文明建设中。
在养成文明新风的同时,何家湾村深入推进主动创稳,全面落实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3”政策和“连心促振兴”1456工作法,召集群众共同商议解决办法,激发群众参与事务决策积极性,通过“村民说事”,让村民自己“说事、议事、主事”。
“软环境”的不断优化,让何家湾村成为基层治理的典范,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如今的何家湾村,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未来,何家湾村将继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壮大特色产业,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图片均为资料图)
记者:张琦 李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