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闲情】
闲时浏览社交媒体,我总能刷到类似的画面:一个年轻人举着自拍杆,在博物馆的青铜器前凹出“博物馆限定姿势”。穿着汉服的姑娘们对着唐三彩拍照,发朋友圈配文“穿越千年对话”。还有的博主直播讲解文物修复过程、名画中的历史与文化,而直播间里求知欲旺盛的观众络绎不绝。
博物馆热方兴未艾,博物馆成了很多人的打卡地,年轻人与古老文物接触还有了新模式,比如用短视频记录下文物的“显眼包”时刻:兵马俑突然“活”过来眨眼,青铜器自带背景音乐旋转跳跃,连脊兽都成了“表情包界的顶流”。有位博主说得好:这是“历史碎片”与“社交密码”的化学反应。
我也喜欢去博物馆打卡,为此还认识了一群“搭子”,闲时去看展比逛街购物还来劲,甚至很有仪式感地穿上汉服。我觉得博物馆的“美”提供了一种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我站在曾侯乙编钟前,仿佛能听见2000多年前楚地的雅乐。我凝视敦煌壁画,目光划过的是千年前的矿物颜料与艺术光彩。现代科技的加持更让我兴致盎然,博物馆的裸眼3D让文物“活”过来,元宇宙展让我仿佛“穿越”回汉唐,让我流连忘返。印象最深的是一家博物馆用VR技术复刻大秦盛世,让古老文物与数字影像叠加,观众仿佛伸手就能触摸当年的月光。
博物馆热有一种更深层的推动力,就是博物馆主动“破圈”,我最感兴趣的是那些“出圈”的文创产品,比如故宫的角楼咖啡、河南的“考古盲盒”等,据说天宫藻井冰箱贴都很抢手。还有的博物馆推出集章活动,我会为了收集那些有特色的印章而去逛展。当历史、文化与茶饮、盲盒、汉服等撞个满怀,年轻人很难忍住不“入坑”。
当然,博物馆打卡热背后也藏着隐忧,有的人参观热门大展,排队两小时,只为“出片”发朋友圈。不过,有些文物更适合安静地凝视,打卡热免不了带来喧嚣。很多事都有利有弊,换个角度看,当人们愿意为了一场特展专程飞去一座城,当人们在文创店前驻足研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博物馆便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当博物馆从“高冷范儿”变得有“烟火气”,我们既要拥抱这种变化,也要理性看待。毕竟,有些文物需要细细品味,有些历史需要深度思考。对文物来说,打卡只是开始,了解更加重要。
我觉得,我和文物的交往故事才刚刚开始,下次走进博物馆,我要少拍两张照片,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文物背后,藏着怎样被岁月书写的故事?”
文:夏学军
标题图/AI生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叶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