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摆摊学费”为何成了智商税?

发布时间:2025-04-04 10:04:000人关注

“摆摊日常,两小时卖两三百斤卤菜,月入10万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注意到,在多个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宣称“摆个小摊就能衣食无忧”的博主,并在其账号主页和发布的视频中或明示或暗示:可以添加私人社交账号,交学费获取“摆摊秘籍”。

但当学徒摆摊赚不到钱提出疑问时,这些人马上就换了副嘴脸,有的说“每个人情况不一样”,有的推诿责任说是学员“实践中自己出了问题”,总之坚决不予退费。

摆个小摊一年挣几十万,可以迅速发家致富。这的确很令人心动。可殊不知很多“摆摊收徒”就是披着创业培训外衣的营销套路。许多博主通过夸大收益、营造热销假象吸引学员,甚至雇佣他人排队造势,制造虚假繁荣的场景。这种模式不仅误导了学员,还涉嫌虚假宣传和欺诈。

天上不会掉馅饼。表面上看,学会“摆摊秘籍”似乎是一条赚钱的捷径。但所谓的“摆摊秘籍”,往往以高额的学费为代价,所谓的秘方不过是网络上随手可得的信息。学员们交了钱之后才发现,自己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能带来预期的收益,甚至有些人因为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而完全无法启动自己的生意。

“摆摊秘籍”骗局之所以能够得逞,一方面是由于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态作祟。在快速致富的诱惑面前,他们丧失了基本的判断力,轻易相信那些不切实际的承诺,从而掉进骗子的陷阱。

另一方面,监管的相对滞后也为这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平台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使得监管难度加大,相关部门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此类诈骗行为。

从法律视角看,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应当提供真实、全面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而这些“摆摊收徒”的博主刻意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的宣传行为已涉嫌欺诈。

更棘手的是,许多交易通过私人社交账号完成,缺乏正规合同与交易凭证,受害者维权面临举证困难。平台作为信息分发渠道,依据电子商务法理应承担起内容审核责任,但目前的审核措施明显滞后。部分平台甚至因这类内容带来的高流量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客观上形成了共谋关系。当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时,这类骗局自然会野蛮生长。

面对“摆摊收徒”乱象,监管部门应当将营利性创业培训纳入特殊监管范畴,对经营主体做好备案和资质审核,并提高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

平台方也需完善算法规则,对含有绝对化收益承诺的内容进行限流或标注风险提示,同时建立便捷的投诉举报通道。

对普通公众而言,更需要建立理性的创业认知。任何商业活动都遵循基本的市场规律,需要考虑供需关系、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等要素。那些宣称“稳赚不赔”“包教包会”的承诺,本身就违背了商业常识。在选择创业指导时,应当优先考察培训机构的资质、口碑,核实成功案例的真实性,避免冲动决策。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不在所谓“秘籍”里,而在脚踏实地的实践中。

来源:新京报

相关推荐:
“摆摊学费”为何成了智商税? 爆款《雁回时》再次验证女频IP影视化潜力 26岁女星突传消息,内容已全部清空!网友:即将退圈? 乘客想开空调遭网约车司机拒绝,律师:若乘客中暑司机需担责 两部门严打网上体育"饭圈"问题 处置账号7.6万个 海南省融媒体中心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战略合作 AIGC融媒体国际传播研究院揭牌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