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是一种心理学效应,由美国工程师爱德华·墨菲于1949年提出,指的是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多小,它总会发生。关于墨菲定律的起源,最广泛认可的说法是与他参与的一次火箭试验有关,在这次试验中,由于选择了错误的固定方法,导致试验失败,墨菲随后发表了著名的断言。
墨菲定律揭示了潜在风险的必然性,强调对坏结果的预判和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其在风险管理、决策制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启示价值,也为学校管理提供了许多极具价值的启示,有助于学校管理者提前预防和应对各类潜在问题。
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应急预案。学校管理涉及众多环节,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引发大问题。基于墨菲定律,学校应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各类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全面梳理和预判,提前制定详细且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比如制定火灾等的疏散演练方案,建立食品追溯和应急处理机制,确保在问题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将影响降到最低。
关注细节,加强日常管理。墨菲定律指出,小概率坏事总会发生,这意味着学校日常管理不能忽视各种细节。学校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教学、校园安全、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日常巡查。比如检查教室桌椅是否牢固,避免学生受伤;监督教师教学进度和质量,防止教学计划混乱;关注食堂食品卫生状况,保障师生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减少问题出现的可能性,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优化沟通机制,避免信息不畅。在学校管理中,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如果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管理失误。学校应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沟通体系,确保信息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达给每一位相关人员。通过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学生及家长代表座谈会,畅通信息发布、问题反馈的渠道,将“可能变坏的沟通风险”转化为可管理的流程,降低组织运行中的不确定性。
(本报记者王家源整理)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1日 第06版
作者:本报记者王家源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