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北京迎来中印尼“2+2”部长级对话机制的首次会议。外交与国防部长共同主持,既是两国战略合作的现实写照,更是两个区域大国的关系迈向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的生动注脚。此举也为地区共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新机制的诞生绝非偶然。中印尼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成立于2023年,是中国对外建立的首个部长级“2+2”机制。2024年8月13日,中印尼在雅加达举行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首次高官会。双方认为,中印尼外长防长“2+2” 对话机制在两国元首关心下建立,是中国对外建立的首个部长级“2+2”机制,充分体现了中印尼关系的高水平和战略性,此次高官会标志着两国“2+2”机制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两国战略互信迈上新台阶。 双方高度评价中印尼关系发展,表示愿坚持元首战略引领,加强沟通协作,持续提升两国政治安全合作和友好互信,推动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显然,此次外长防长“2+2”对话机制首次部长级会议是新形势下的战略布局,它如同在中印尼关系的大厦中增添了一根关键支柱,不仅夯实了双边关系的基础,更为区域安全架构提供了新的支撑点。 值得重视的是,习近平主席近期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国家的访问,深刻诠释了中国坚持以对话促合作、以合作保安宁的外交理念。中方一以贯之地主张,本地区事务应由本地区国家通过协商化解分歧,携手守护和平安全,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预。这与“东盟为中心”的区域安全观不谋而合。中印尼“2+2”机制的启动,正是这一外交理念从蓝图到实践的生动体现,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制度化动力。 安全支柱的确立,无疑是向外界郑重宣示:地区的命运应牢牢掌握在地区国家自己手中。中国坚持“安全由本区域国家共同主导”,反对封闭排他的集团政治和任何形式的外来干涉。这不仅顺应了东盟“自主、协商、共建”的主张,也极大地增强了本地区长治久安的底气和信心。 今年恰逢中印尼建交75周年。高层对话平台的提档升级,既是两国深化战略互信的时代成果,也是合作机制创新的历史进步。纵观中国与东盟成员国以往合作,高规格、双部长同席、聚焦外交与国防事务的机制尚属首次,区域合作之“桥梁”更为坚实牢靠。王毅外长表示,双方举行“2+2”机制首次部长会正逢其时。中方愿同印尼共同开好此次会议,将“2+2”机制打造成提升两国政治安全与防务合作的首要平台,推动两国友好互信和战略协作不断迈向更高水平。 新机制是应对区域安全变局的务实选择。美国近年来在本地区推行冷战思维,通过推高军演频度、推进“印太战略”,试图织就集团对抗的网络,制造紧张与割裂。这种建立在冷战思维基础上的战略,注定无法带来稳定与和平。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稳定,源自地区自身的团结和协商。中印尼深化防务安全合作,必将为具有地区和全球影响力的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维护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贡献力量。 作为不针对第三方的对话机制,中印尼“2+2”机制如同在复杂海域竖起标识灯塔,为本地区国家提供了磋商对话、安全航行的制度平台,有利于推动南海权益问题回归理性协商和政治解决的轨道,有效降低误判风险,维护和拓展合作空间。 中国与印尼、越南等国在认真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方面已达成广泛共识。通过相应机制的沟通,将进一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促成早日达成“准则”,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扩大合作的空间。这些实实在在的进展,与域外势力在南海地区布局军事力量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地区国家携手构建合作之网,另一边是域外势力忙于制造分裂。 作为东盟最大国家,印尼率先与中国共启新机制,既顺应本国外交独立均衡的传统,也与区域国家希望通过自主对话塑造安全命运的集体选择高度契合。正如航船穿行于风云变幻的大洋,对话与协商无疑是最可靠的航标。 中印尼“2+2”部长级对话机制为深化战略对话、主动塑造稳定和平的安全环境提供了重要实践工具。这一新机制不仅有利于两国根本利益,更为亚太乃至更广泛地区的和平与进步注入了信心和活力,成为地区稳定的重要支点。(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