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交大少年班2025年录取结果公布。
今年西安交大少年班考生明确两类,第一类考生为2009年9月1日后出生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招生计划130人;第二类考生为2008年1月1日后出生的高二考生,少数特别优秀的高一考生可破格选拔,招生计划50人。有一个特别的变化是,今年西安交大少年班不仅需要总分合格,还划定了单科合格线,全部达线才能获取录取/入选资格。
成都金苹果锦城一中高二学生胡奥翔凭借出色的学术能力与综合素质,通过层层选拔,成功被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录取。进入少年班后,胡奥翔计划选择工程力学专业,并希望未来在科研领域深入探索。
胡奥翔的学习方法之一,就通过精细的时间规划,利用各种零碎时间完成高中课业
备考体验:
突击半个月 每天晚自习专攻两小时
对于西安交大少年班的报考,胡奥翔并没有一定要考上的强烈目标感,而是当成了一次尝试。他对西安交大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科研实力非常有好感——2019年暑假,11岁的胡奥翔跟家人赴西安旅行时,曾经参观过西安交大。
因为西安交大少年班历年试题没有公开,可参考的备考资料十分有限,胡奥翔最终采取“全面覆盖”策略,将数学、物理两科可能的考点范围逐一准备。胡奥翔的备考历程仅有半个月集中准备的时间,但他有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精细的时间规划实现“双线作战”,那就是每天利用零碎时间完成高中课业,晚自习的两小时专攻少年班考试内容。
西安交大少年班复试的笔试部分,考察数理思维、创新设计,考试结束后,胡奥翔回忆,数学科目难度远超预期,尤其是涉及“群论”的知识点,完全超出他的备考范围,而物理试题,得益于他参与了一年多的物理竞赛系统训练,基本在其复习框架内。
2019年暑假,11岁的胡奥翔曾经参观西安交大
说起数学“群论”,胡奥翔的妈妈张廷莲还觉得有点遗憾。张廷莲和丈夫都是高中数学老师。准备复试的那段时间,张廷莲还跟儿子讨论,说会不会像竞赛一样,涉及一些大学的内容,比如“群论”,要不然把大学的书找来看一看。但当时张廷莲大学的书放在了老家,加上那段时间工作繁忙,就算了,谁知道居然就考了。
复试还有面试环节,主要考察考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心理素养和综合表现,让胡奥翔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面试。面试是结构化面试,有时间限制,比如说2分钟回答一个有关科技方面的问题。参与面试的心理老师问胡奥翔的问题是,如果有烦恼,会找谁倾诉?胡奥翔回答的是数学老师张老师。
面试的老师说,他能够准确想到找哪位老师倾诉,这对他进入大学之后独立生活会有帮助。
成长经历:
擅长用碎片时间学习 兴趣爱好广泛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少年班考生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因为小学没有明确的学习意识,导致他基础薄弱。
刚进入初中时,他陷入迷茫,“刚踏入锦城一中时,是我第一次看清与同龄人的差距。于是图书馆就成了我的锚点”。
胡奥翔将自己的学习经历比喻成生物学中的“变态发育”,“小学时是自由散漫如幼虫,初三被‘丢进’竞赛班,像被逼着结蛹,直到在图书馆找到自己的节奏,才终于破茧。”胡奥翔常常以目标为导向,他说这样会比较高效地完成任务和通过考试,他常利用课间20分钟啃完一道竞赛题。正是这种碎片化时间的极致利用和学习,让他在高二仅用半个月时间突击备考便通过了少年班的选拔。
虽然图书馆是他的“精神巢穴”,但他也并非“书呆子”,身高1.92米的他,在篮球场上是同学眼中的“扣篮王”,这一爱好也成为他释放压力的重要方式。
拿到西安交大少年的录取,本身成绩也很优异,正常情况下肯定会有纠结,是提前上大学并且本硕连读,还是参加普通高考冲一个更理想的学校?胡奥翔很快想清楚了,他觉得现在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学历不应该仅仅是敲门砖,更多的应该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自身能力,还有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我现在的学习能力能够直接进入大学,然后有机会去独立地探索更多未知领域,人生需要多维度的成长。”
胡奥翔兴趣爱好广泛
学习经验:
独立能力强 会将学科思维迁移运用
面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胡奥翔还是比较有信心,他的独立能力早在小学高年级便显露雏形。因为父母工作忙,他小学时就已经独自乘坐高铁外出,初高中的时候也自己跨省参加竞赛,自主查阅资料解决难题。妈妈张廷莲坦言,她当初也担忧过孩子升入中学后难以适应新环境,但一桩小事打消了她的顾虑——初一开学初期,胡奥翔主动在校门口接送腿伤的同学上下学,坚持了整整一个月。
虽然自己就是高中数学老师,但妈妈张廷莲却说,他们最多在数学学科上帮助孩子,如果孩子有需要的话。在张廷莲看来,除了数学以外,其他的学科他们是外行,学科界限越明显,专业性越强,“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遵从老师的教导方式,从来都是让他自己找老师解决问题。因为我们觉得,如果某一天他连自己老师的话都不听了,那就麻烦了。”
对于有志报考少年班的学弟学妹,胡奥翔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出“以赛促学”的实操建议。在物理竞赛中,他通过极端专注实现垂直突破:为攻克电磁学模型,曾用假期时间在图书馆沉浸式推导公式,最终将同一题型的错误率从70%压至10%。由于在第二次物理竞赛还是获得省二等奖,他将其转化为错题本上的“优先级攻略”,把高频失分点标注为红色,并加强练习。日常训练中,他严格模拟竞赛场景——用计时器规定“最后15分钟必须解完三道大题”,以此锤炼抗压能力。更关键的是,他将物理思维迁移至文科学习:用“受力分析图”拆解议论文逻辑链,独创的“三段式答题法”使语文成绩提升20分。“竞赛教会我如何拆解未知问题,就像面对超纲的群论考题,靠分步逆推法解出两道证明题。这种能力远比知识本身重要。”
红星新闻记者 张瑾 樊英
编辑 于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