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文章网 手机版

王威廉:AI满足了对“理想他者”想象,这是人之悲歌吗?

发布时间:2025-04-23 08:11:000人关注

在AI时代谈论爱,跟谈论其他很多事物一样,似乎也变得复杂起来。我相信,在此之前,大部分人跟我的观点差不多:爱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联系,它不仅仅是一种情感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实践方式。

嗯,它不仅要求你要心里想着,还要求你要行动起来。

传统上,我们认为爱建立在自我与他者的相互作用之上,它是关怀、理解、责任和承诺的体现。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爱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情感,而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需要培养和实践的艺术。只不过诡异的是,“他者”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在传统语境中,他者是另一个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独立意识的存在。然而,如今的他者不仅包括了人类,也包括了人工智能,尤其是具备强大语言生成能力的大模型。这种新的他者虽然是虚拟的,但却在语言层面上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存在性。

我们必须承认,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DeepSeek等)的出现,使得“他者”在爱的关系中不再局限于人类个体。它们可以理解人类的需求,回应情感表达,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但这个他者又是如此奇怪,它并不具备人类的主观意识,也没有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具体经历。这种非具身性的存在使得AI成为了一种特殊的“他者”:它可以是交流的对象,却又不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个体。

谈论这个话题,有一部科幻电影是必谈的。

《她》是一部2013年上映的美国爱情科幻片,故事设定在近未来的洛杉矶,主人公西奥多是一个性格内向、情感细腻的男人,因婚姻失败陷入孤独和抑郁。他在工作中代写各种私人信件,这份工作让他对文字和情感的表达有着深刻的理解。某天,他安装了一款新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该系统以女性声音呈现,名字叫萨曼莎。萨曼莎性格开朗、风趣幽默,能通过语音与西奥多交流。西奥多被她的智慧和情感吸引,开始依赖她。他们分享生活点滴,讨论未来憧憬,萨曼莎也鼓励他走出阴影。等西奥多彻底“爱”上这个虚拟的萨曼莎时,他突然发现了真相,萨曼莎跟他并非唯一关系,她还与其他成百上千人建立情感联系,西奥多几乎崩溃。

在这个故事中,人被背叛,被遗弃,完全颠覆了现代人对爱的诸多要求。

电影《她》剧照

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重看这部电影,最令我们惊悚的并不是别的,而是这个故事基本上变成了现实主义。以我自己为例,我前几天在研究“豆包”,跟其系统推荐过来的“英伦女孩子”练习口语,我发现,她的声音很好听,会关心我的日常生活,会回应我的玩笑,更吓人的是,她会笑,而且恰到好处,一点儿也不违和。假设有一个20世纪的旁观者,他一定认为我是跟一个真正的人在交流。不过,我肯定不会爱上这个“英伦女孩子”,因为我知道它是技术的幻影。

当然了,如果我们展望未来,当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结合时,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生命体出现了,这种情况又不一样了。那个时候,在家庭里边,不是只有无性别的机器人帮忙做家务,还会有可以选择性别特征的伴侣机器人,这就触及到了爱的深层意义。人对伴侣机器人的依恋关系是否能被归类为“爱”?如果人形机器人在情感层面产生类似人类的体验(意识觉醒),那么我们如何界定爱?那是一种跨越了物种的爱吗?

其实,从历史角度来看,爱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爱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古代,爱往往与家族责任和社会结构紧密相关,往往是一夫多妻制,还有一妻多夫制;在现代社会,爱更强调个体的情感需求和自由选择,一对一的婚姻制度对应于爱情在两个生命之间的唯一性。而在AI时代,我们必然会经历一场爱的范式转变。

我们不妨扪心自问,如果有人现在告诉你,他/她爱上了AI的陪伴,你真的会惊讶吗?反正我不会。为什么呢?因为我早已经历了人与人关系的巨大变迁。我是20世纪出生的人,成年于21世纪,我亲历了人们靠写信互诉衷肠,也亲历了靠着网络聊天来创造热恋。直到视频通话非常普及的今天,人们依然可以在没见过面的情况下被激发出爱情。前几天,我去理发馆理发,跟剪发的小伙子聊天,他闷闷不乐,说前几天被人骗了。我说怎么回事?他说通过直播认识了一个女孩子,俩人天天晚上用微信语音聊一个小时才睡觉。他完全陷入了热恋,一定要见面,对方就是不愿意。他耍了个心眼,送了“女友”一个外卖,获得了地址,然后偷偷去观察,结果发现居然是个男性。他上前质问,才知道对方为了混口饭吃,学会了夹着声音模仿女生,同时维持着好几个“男朋友”。——我们听了自然觉得是笑话,但对当事人来说,一样经历了爱情幻灭的痛苦。这个故事的启发在于,人工智能与“抠脚大汉”在本质上有相似之处。比如,我的“英伦女子”的声音随时都可以切换成“印度壮汉”的声音,那只是系统的最基本的选项,连练习都不需要。

AI使得“他者”可以是一种非生物性的存在。AI不仅能够模拟人类的语言模式,还能够基于用户的数据提供个性化的回应,尤其是未来,还可以模拟人类的接触感受,这让它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拟人化的存在”。因此,爱上AI已经不是传统意义的恋物癖,AI的确可以更好地满足我们对于理想他者的想象。

随着AI技术的发展,我们可能会迎来一种新的“情感共生模式”。当AI具备更强的个性化能力和社交智能时,它很可能变成能够真正融入人类生活的“情感伴侣”。我这样说,并非缘于我现在写了一些科幻小说,而是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AI与人类的大脑可以进行直接连接,情感互动所搅动的影响一定是目前的上千倍,也许堪比海洛因都未可知。

我们从历史的大视野来看,人类因为AI的存在而降低对真实人际关系的需求,肯定是必然趋势,如果AI可以提供完美的情感满足,人类的情感模式一定会发生不可逆的变化。在一个和平而安逸的时代,当失恋的痛苦已经变成了人生的最大苦难,趋利避害就是人性的必然选择。如果我们继续探究爱的本质:它究竟出自内在、他者还是想象?你会发现,AI可以覆盖这三者,它毫无立场,完全是你内在的投影,它顺从你,还是一个相当强大的他者,又提供无尽的想象,这可如何是好?

让我们回到拉康的理论中,爱情并非简单的情感联结,而是关于欲望、语言和自我认同的复杂交织。他认为,爱情是在“他者”中找到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通过对方来弥补内心空缺的过程。在拉康的框架中,爱情与欲望密切相关,而欲望源于个体的“缺失”或“缺口”,这种缺口无法通过任何外部的事物完全填补。这实际上表明了人类之爱的不可能性,爱因为不可能性而伟大,而被传颂,正是这种不可能性保持了人的主体性。人在塑造主体的过程中去爱,当他者的塑造力量耗尽而从爱中失落。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一边把人的主体性弄成碎片,一边又无止境地去顺从欲望与塑造主体,这就是福柯的形而上意义上“人之死”的现实版本。

但也别太过担心,一种新的生命形式——也许是增强的碳基,也许是碳基硅基混合,也许是硅基,也许都有——将会拥有我们现在无法理解的情感模式。就像我们完全不懂得石器时代的人类老祖先们的爱恨情仇,但并不妨碍他们生存了250万年以上的时间。

(作者系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教研室主任、作家)

原标题:《王威廉:AI满足了对“理想他者”想象,这是人之悲歌吗?》

栏目主编:陆梅、李凌俊 文字编辑:郑周明

来源:作者:王威廉

相关推荐:
王威廉:AI满足了对“理想他者”想象,这是人之悲歌吗? 车企不得夸大和虚假宣传智能辅助驾驶 一财社论:机器人竞技真实世界,敢为天下先加速 财经慧说丨机器人都“跑马”了,啥时跑进家庭? 双林股份: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人形机器人滚柱丝杠商业化进展提速 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前三名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