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论坛】
近日,中央宣传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纲要》旨在让职业道德更好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并转化为广大从业者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融入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涵的重要彰显。在工厂、学校、医院、乡村、社区,亿万劳动者于长期实践中,秉承这些职业道德基本规范,并培育形成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构建起了中华民族职业道德的“精神坐标”。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新时代职业道德建设,带民风、促社风,为社会繁荣发展注入更加强大的道德力量。
行有行规,业有业德。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要牢固树立职业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将其融入每一个劳动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与此同时,在数字社会不断发展、职业形态日益多元的当下,职业道德规范的时代内涵也在丰富拓展。加强职业道德规范建设不仅要从不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身上挖掘宝贵精神财富,使其逐渐沉淀成为契合时代需求的职业道德要素;还要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行生动诠释,将“仁爱”转化为工作实践中的利他精神,将“敬业乐群”转化为一种职业使命感……此外,还需积极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业规范,分行业制定职业道德规范。
近年来,教师、医生、公务员、律师等多个行业,立足工作实际和行业特点,制定了更为细化的行业准则和规范,为人们从事职业活动提供重要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不仅明确了新时代教师职业规范,推动涵养优良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也为各行各业加快建立健全职业道德行业规范提供了重要借鉴。
深化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是推动社会各行业健康发展的核心任务。国家要发展,提升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至关重要,而要推动劳动者素质提升,使其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最根本要靠教育。这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通过职业培训强化从业者对职业道德的认知认同,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行业教育、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引导劳动者在职业实践中树立崇高目标,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此外,典型示范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好教材。新中国成立以来,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层出不穷,他们身上都凝聚着“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这些精神教育引领着一代又一代普通劳动者将个人价值与社会责任深度融合,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壮丽篇章。
强化职业道德实践养成是引导各行业弘扬新风正气的关键。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要紧密联系劳动者生产生活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活动,凸显职业价值,弘扬职业精神。深入挖掘各种传统节庆、重要节日、纪念日中蕴藏的职业道德资源,将其中蕴含的团结、互助、诚信、奉献等精神与职业精神进行融合,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将传统节日故事转化为职业道德教育的鲜活素材。通过组织开展劳动教育、志愿服务、职业技能竞赛等职业道德实践活动,增进劳动者职业道德体验,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崇职业道德的实践导向和社会环境。
优化职业道德建设环境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风尚的重要保障。实践证明,良好职业道德建设环境的生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有赖于制度建设、文化浸润、舆论引导等多维度协同推进。从顶层设计着眼,完善制度、补齐短板,把各行各业中广泛认同、较为成熟、操作性强的职业道德规范转化为制度规范,提升职业道德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发挥文化浸润作用,将传统文化精髓、文化精品与行业特性深度融合,融入职业伦理,引导人们践行职业道德,强化劳动者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宣传先进人物、楷模事迹,形成追求先进、崇尚英雄、学习楷模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推动职业道德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作者:常明杰,系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