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城市品牌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城市建设和城市治理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确立城市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城市品牌发展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一、理解西宁城市文化内涵,寻找文化自信根源
作为青藏高原的门户城市,西宁在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多民族文化交融以及西部开放格局中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这座海拔2261米的“世界凉爽城市”,以“生态、创新、开放、共享”为发展底色,其文化基因中蕴含着四大密码:创新驱动、绿色共生、开放互联与共享共荣。西宁通过统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塑了高原城市的空间美学,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城市品牌价值跃升路径。解读西宁市的城市文化,它具有如下文化属性与内涵。
西宁城市文化是创新的文化,发掘西宁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西宁市致力于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激发城市活力与幸福源泉,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西宁市成功建成了青藏高原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汇聚了全省70%的科技创新资源。作为被纳入“科创中国”试点的城市,西宁已建成13家国家级众创空间、6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70余家省级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合作项目广泛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在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在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西宁市创新能力指数在全国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排第97位,比上年提升4位,首次跻身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
西宁城市文化是绿色的文化,塑造西宁城市品牌的独特魅力。“天蓝、地绿、山青、水秀、路畅”已成为西宁的鲜明标识,是生态友好西宁的底色。西宁是西北地区首个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双重荣誉的省会城市,以“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行动为依托,推进“拆墙透绿”工程,促进公园城市与公共空间、绿地系统一体化发展,提升绿色发展影响力。森林覆盖率37.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超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高原绿”行动推动建成40个公园游园、超过465公里绿道,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多年超90%。西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积极践行绿色转型战略,推动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建设,全面向绿色转型,强化绿色能源优势。
西宁城市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汇聚城市品牌的开放动能。西宁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速构建海陆空多维物流网络,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碳纤维新材料等“青字号”产品走向国际市场。西宁连续两年被认定为全省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显著的地区。2024年西宁市的外贸进出口总值达到49.1亿元,同比增长26.3%,占全省外贸总值的81.8%。在出口方面,实现出口额33.1亿元,同比增长65.7%。西宁通过举办半程马拉松、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青洽会等国际活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打造“世界凉爽城市——Cool City西宁”的品牌,积极寻求与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作交流,实现互联互通与共赢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并提升国际形象。
西宁城市文化是共享的文化,凸显城市品牌的价值初心。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供给,是西宁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有力保障。近年来,西宁在改善居住环境、强化就业服务、深化教育强市战略以及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极大地增强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实现城市品牌价值的同时,也增强了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建好西宁“五个文化”,确立西宁城市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西宁城市品牌建设的新征程上,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在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的同时,促进城市文化推陈出新,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西宁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的历史时期,西宁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全省“五个文化”职能定位,提出了繁荣发展“河湟文化、夏都文化、红色文化、和合文化和时代文化”的五个文化,从历史、生态、社会、政治、经济五个方面提炼出西宁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内涵,是西宁市城市文化历史的积淀、系统的梳理、内容的提炼和方向的引领。
“五个文化”渗透于城市建设的各领域,鼓舞着西宁市的高质量发展,展现出西宁城市文化的自信自强。“河湟文化”是历史的遗存、是前人的智慧,是西宁文化的“根”,它赋予西宁文化浓重的历史色彩与内涵底蕴,包含历史、民族、生态等重大价值元素;“夏都文化”是大自然的馈赠,是西宁文化的“形”,也是青海生态文化展示与传播的“金字招牌”,它体现了西宁绿水青山与气候凉爽的特色,为西宁生态友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动力;“红色文化”是西宁革命实践的精神血脉、是西宁奋斗史中的理想信念,是西宁文化的“魂”,它赋予了西宁继续前行的感召力与精神引领;“和合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西宁行动、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具体体现、是西宁幸福大家庭的文化底蕴,是西宁文化的“基”,它赋予西宁开放包容、和谐共生、共建共享的精神力量;“时代文化”是西宁创新发展的精神理念、是西宁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是新时代新西宁的新名片,是西宁文化的“势”,它赋予了西宁紧抓时代脉搏、锐意进取的精神力量。“五个文化”正是结合时代发展潮流、立足西宁资源禀赋、继承西宁城市品牌发展中的文化建设经验,因地制宜挖掘西宁市的文化特色内涵,为西宁的城市品牌新发展赋予了新内涵和新使命,是西宁实现城市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途径。
三、树立西宁城市文化自信,提升城市品牌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五个文化”是西宁城市的内在精神,需要通过城市品牌建设将它们由内而外转化为城市发展路径,将优势落实于工作,将文化扎根于细节。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数智化,还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精细化管理,提升城市品牌价值,创新出一条有活力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之路。
第一,以“管”促治,系统化建设彰显城市品牌文化的协调性。西宁的发展需遵循系统化的规划原则,采用全面协调的发展策略,建立和完善城市品牌的现代管理和治理体系,优化城市组织构架和构建治理网络,实现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实施的全方位覆盖,形成一种既有宏观指导又有微观操作的立体化发展模式。市政府需将城市品牌建设提升至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从高起点出发,明确城市品牌建设的总体框架、关键项目和具体措施,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同时,将“世界凉爽城市——Cool City西宁”“河湟文化”和“雪豹IP”等元素融入城市的整体规划中,坚持全市“一盘棋”,把品牌、口号、资源统起来。
第二,以“融”促合,多元整合激发城市品牌文化的动态性。加深西宁城市的文化根基,丰富旅游体验,并满足游客对多样化体验不断增长的需求,激活静态文化、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感,提升西宁文旅融合的层次。加深文化创意、餐饮及娱乐产业的融合,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开辟文化旅游的新途径。通过科技赋能,整合“河湟文化、夏都文化、红色文化、和合文化、时代文化”等元素,与沿线景观结合起来,打造“数智西宁”产业新高地,将文旅充分融入数字化建设中。
第三,以“联”促名,创新出圈提升城市品牌文化的知名度。构建一个以城市特色IP为核心的西宁文化旅游品牌生态体系。通过与知名人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内外城市以及产业的联合营销共同打造品牌生态圈的城市价值共创行动。通过线上线下的融合,将数字技术与非遗体验馆、非遗展览等结合,“活化”非遗传承,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依托“世界凉爽城市——Cool City西宁”品牌,提升城市外交,加强与国外城市的联动。基于西宁产业“四地”建设和绿色算力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探索“出圈”路径,打造独特的城市品牌。
第四,以“事”促情,体验营销加深城市品牌文化的情感性。通过打造西宁盛事、赛事来有效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增强城市品牌影响力。加速城市魅力和业态的构建,解决游客过境不留的问题,从单一的“景观”转向“人”和“情感”的多维度体验,深入开发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心灵感受的项目,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产品,以增强主客互动,通过情感交流推动群体间的情感共鸣。以大事件、大活动、大策划等为载体,借助河湟文化旅游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活动带动城市知名度的提升。
第五,以“享”促同,共建共享增强城市品牌文化的幸福感。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持续优化城市品牌的共同建设与共享机制,以此增强西宁的活力和居民的幸福感。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融入人文关怀,为不同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通过真诚和切实的行动来响应居民需求,合理引导和筹划市场发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在为企业提供发展资源的同时鼓励企业进行资源的共享和共创。
建设城市品牌要树立城市文化自信,把文化自信融入城市品牌建设中,从而迸发出城市发展的动力。西宁市城市品牌的发展历程正是西宁树立城市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过程。在新时代新发展格局下,西宁应不断突破现有发展局限,不断发掘和展现自我独特文化、历史和资源,以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