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深化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近日,贺州市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将非遗搬进心理课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五色绘心彩,竹韵养心神》特色心理课,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引导学生在民族艺术中感知情绪力量,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赋能。
山歌启心扉:声波轻启情绪门
“唱山歌咧——这边唱来那边和!”伴着投影中流淌的漓江山水,音乐表演2401班一张张青春脸庞在曾子老师的带领下放声歌唱,悠扬的旋律与清亮的歌声在山川影像间交织回荡。曾子老师在领唱间隙向学生们讲解:“山歌里蕴含先人的智慧,就像歌里唱的江水,让情绪自然流淌。”
五色解心结:绣球飞传壮乡智
课堂转入互动环节,传统民俗化身心理量表。面对“收到绣球会传给朋友吗”等十个问题,教室地面应和着或轻快或沉闷的击掌跺脚声。在“五色心粮”环节,陆巧玲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情绪色谱:“壮族祖先用五色饭庆祝丰收,我们也能将情绪转化为养分。”学生们将写满心事的彩色便签投入“糯米筐”,废纸团制作的“绣球”随即在教室飞旋,接到绣球的小组用“对歌宣泄”“跳竹竿舞”等为匿名烦恼支招。
竹竿扣心弦:踏出心灵协奏曲
四支竹竿清脆的敲击声将课堂推向高潮。幼儿托育2401班的“持竿手”们绷紧手臂肌肉,其他同学瞅准节奏腾挪跳跃,在“开-合”的号子声里,总有同学故意打乱节奏考验同伴。“参加整个活动很开心,从持杆者到踏竹者的身份变化,为自己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而开心。”黄芊紫同学在复盘时兴奋地分享道,“刚开始总想着自己,后来学会听大家的声音,步子自然就跟上了。”
壮锦绘心语:经纬交织成长图
课程尾声,学生们在《只有山歌敬亲人》的旋律中绘制“情绪壮锦”。红色区域描绘“三月三对歌解忧”的快乐记忆,蓝色区域记录小组互助故事,铜鼓纹样间跃动着心理成长印记。当个人小壮锦拼成班级文化墙时,陆巧玲老师以五色糯米饭作喻:“喜怒哀惧如同斑斓食材,经过心灵蒸煮终将化作成长的能量。”
本次活动负责人陆巧玲老师表示:“将山歌、壮锦、竹竿舞等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心理课堂,既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动载体。未来我们将持续探索更多跨界融合的创新模式,让民族智慧成为滋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源头活水。”
活动在热烈的氛围中落下帷幕,学生们带着亲手制作的壮锦和满载的收获离开教室。这场“五色”与“竹韵”交织的心理之旅,不仅播撒了心理健康的种子,更让民族文化成为滋养心灵的独特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