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加油……”日前,在青岛南京路小学操场上,正在举行“校长杯”六年级第三轮足球比赛,六年级二班对阵六年级三班,30分钟的激烈角逐让现场呐喊声不断。作为一所全国足球特色学校,体育老师高强告诉记者,“校长杯” 是学校多年来的传统足球赛事,各年级、各班级分别选出男、女足队,历时7个月竞技比赛,由学生自主担任助理裁判、记分员等,力争让在校的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足球赛事,以足球文化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南京路小学的足球文化是青岛市市南区打造体育特色品牌,推动学生体质提升的小小缩影。近年来,市南区通过丰富校园体育活动、打造多元赛事平台、创新大课间模式、培育特色体育技能等形式,激发辖区学生运动热情。
3月底,2025年市南区 “区长杯”中小学生春季田径比赛刚刚闭幕,各学校的运动健儿共参加短跑、长跑、跳高、铅球等22个项目,展现强健体魄与飒爽英姿。为了更好激发体育活力,提升学生竞技水平,市南区创设区域校际联动培育机制,以赛促练,精心搭建 “校长杯 — 局长杯 — 区长杯” 赛事平台,贯穿全年且覆盖全学段,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其中涉及田径、足球、篮球、轮滑、武术散打、花样滑冰等30余项体育项目。
春日的阳光洒满操场,在青岛市市南区的中小学,大课间时,宁德路小学生们熟练地驾驭独轮车,灵活地穿梭、转动,展现出非凡的平衡力与协调性;在青岛德县路小学,学生们开启了功夫扇学习模式,既能强身健体,又能缓解身心疲惫,还能传承中国武术精神;青岛市南区第二实验小学创新实施了“传统游戏+阳光体育”双大课间模式,将丢沙包、大摇绳、踢毽子等经典传统游戏融入现代校园生活……
大课间是校园体育的重要阵地。市南区中小学将每日上午、下午的30分钟大课间串联成运动黄金时段,在确保学生每天校内中等以上强度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的基础上,结合早操、晚训等内容,保障全域学生在校锻炼活动时间达到2小时。以 “双大课间制”为有力抓手,深度推进校园体育变革,全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与健全人格,精心雕琢高质量体育育人新范式。
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体育技能,市南区在体育课上发力,实施校园体育改革创新。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一年级跳绳、二年级武术、三年级帆船、四年级游泳、五年级足球、六年级篮球、七年级排球的梯次发展的体育“技能链”,每年普及学生达4万余人。全区自创特色体育大课间活动近100个、特色体育社团近300个,以此促进学生体能技能和体质健康“双提升”。据调研,在2023年青岛市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市南区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与优良率均位列全市首位,同时在区域“十个一”项目中“一项体育技能”落实率达100%。
“下一步,市南区聚力推动机制融合、理念融合、资源融合、赛训融合,发挥出体育教育的增值和体育综合育人的实效,打造出具有市南鲜明特色的青少年体教融合新高地,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为全面发展筑牢根基。”市南区教育体育局体卫艺科工作人员高远东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通讯员 陈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