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兆中 张荣旺 北京报道
近年来,电影产业经历深刻变革,电影投融资领域也随之面临诸多挑战。影视行业长期处于内容迭代快、市场波动大的环境,电影投融资的复杂性日益凸显。近日,在北京电影节的一场论坛上,多位嘉宾围绕电影投融资剖析现状、分享见解。
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电影投融资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尽管电影市场整体仍在积极恢复,但恢复速度较为缓慢,行业产能有所收缩。2024年与2023年相比,融资数量虽有小幅提升,但投资数额相比前几年仍显乏力,整体市场仍处于调整期。
从资本流向看,私募融资正在回升。2024年影视企业私募融资数量回升至34起,相比2023年有所增加。不过,资本在投资时变得更加谨慎,且偏向早期项目,一些专注电影特效技术研发、线上观影平台建设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展现出较强吸引力。
虽然今年出现了《哪吒2》这样获得超高票房的影片,对拉动整体市场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对于更多电影从业者来说,融资难仍是大问题。博纳影业集团行政总裁蒋德富提到,原因之一就是不少电影人不了解投资方的需求,甚至高高在上,资金进入之后也没有好效果,结果造成投融资中断。
“投融资首先提高电影人的学习态度,别人帮我们了,我们怎么回报别人?”蒋德富提出,电影人应将投资方视为合作伙伴,在项目策划、制作、发行等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投资方的利益和诉求,实现互利共赢。
在项目融资上,他总结出属地性、强类型、连续性三个关键要素。属地性方面,项目应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政策支持;强类型项目可针对特定行业融资,提高成功率;连续性强调与投资方保持长期合作,通过捆绑投资降低风险。
北京七印象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静也提到融资难的问题,表示当前融资环境大不如前。在全球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她认为内容依旧是关键,“电影应满足观众的稀缺性需求,成为观众不可或缺的产品”。
具体而言,创作者在坚持艺术表达的同时,也要兼顾市场票房和投资方利益,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她提出:“要为资方考虑,怎样让资方和市场认同你的艺术价值?说不好听点就是妥协,适应市场以及时代的变化,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基因,才可能顺利地活下去。”
虽然融资难是行业问题,但行业内不同年龄、不同影响力的电影人面临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叶宁指出,需要资金支持的不是已成熟的大导演,而是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
然而,目前影视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项目评估标准,导致投资者难以判断风险,年轻创作者难以获得资金支持。他说,现在都是以个人感觉讨论结果,没有意义,应该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体系,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让更多年轻人才得到发展机会。
对于年轻电影人缺乏资金支持的讨论,现场一位参会的90后制片人对此深有感触。他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己是电影科班出身,进入行业已快10年,其间制作过几部小型作品,融资过程十分艰难,大部分都是靠家里和朋友支持。这些作品也很难产生收益,主要用于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电影节。
他说,他本人以及跟他合作的导演、编剧,都是对电影怀有极大热情的,但是名气和资源不够,难以获得投资方支持。“其实谈过很多投资方,他们一看是没有名气的年轻人,好多都是礼貌性地接触一下就没有下文了。”
针对年轻电影人的融资难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提出,中小成本电影和年轻电影人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希望,希望金融企业能加大对年轻导演的扶持力度,通过资金支持、人才培养等方式,为行业培育新兴力量,实现金融机构与电影行业的双赢。
对于中国电影投融资的未来趋势,蒋德富通过对比中美文化产业数据,指出中国文化产业收入占国家GDP的比例与美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电影衍生产业发展潜力巨大。电影企业应拓展产业链,开发电影衍生品、主题公园、文旅项目等,增加收入来源,提升项目的投资价值,吸引更多投资方。
(编辑:吴婧 审核:杜丽娟 校对:颜京宁)